华体会手机电话联系

全国统一定制热线: 010-56125794
华体会手机全自动过滤器
首页 > 华体育平台app下载 > 案例展示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与应用发展“诊断”——访江苏大学陈斌教授

发布时间: 2024-09-09 07:52:19 作者:华体会手机

  江苏大学陈斌教授团队自从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和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陈斌教授,探讨了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的现状。

  仪器已走过近5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50年的时间里,仪器从设计到性能以及测量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数字化程度逐步的提升,配备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和化学计量学分析软件,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近红外光谱仪器已被视为品质管理实验中必备的仪器。

  然而,在仪器硬件方面,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例如仪器的主要核心部件还依赖于进口、用于测量不一样样品的附件不够完善、光谱仪整体性能指标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

  江苏大学陈斌教授团队自从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和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陈斌教授,探讨了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的现状,陈斌教授直言了国产仪器与进口之间的差距、国产仪器发展存在的“瓶颈”,乃至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

  1990年代开始,国内也开始了一些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生产。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生产近红外光谱仪的厂家慢慢的变多,如聚光科技北分瑞利、华夏科创、上海棱光、南京中地、凯元盛世、长光思博等。但是,陈斌认为,“上述这一些企业生产的近红外光谱仪器都未达到稳定批量生产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没有批量生产的能力,而是所有生产企业都不具备批量生产的销售量。”“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稳定性,特别是长期稳定性与国外知名公司的仪器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信噪比也不尽人意;另外,近红外光谱仪器在标准化、模型传递、物联网、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关键理论或技术方面,还急需加强研发。这些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最基础的要求制约着国产仪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陈斌说。

  (1)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长期稳定性差、信噪比精度差、测量附件种类少、功能单一、软件的人性化不够理想,科研院所等应用单位不愿接受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

  (2)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一般光谱仪器的制造工艺,缺少一定的光学器件、电子元器件的筛选、配对检测平台,这一些因素累积到整机上就造成了可靠性差、信噪比差,不能够满足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一些基本要求;

  (3)应用行业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理解不够,仪器企业不具备针对用户想要建立校正模型的能力,仪器使用人员基础知识欠缺,不具备模型的二次开发能力。另外,进口仪器公司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工程师,具备售前制定方案、售中指导建立校正模型、售后负责模型维护和仪器维护的能力;而国内仪器公司的销售人员与应用脱节,这些都制约着国产近红外仪器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2012年,我国召开了题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问题、应用与发展的策略”的香山科学会议,可见国家对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的重视。发现问题,才能处理问题,所以,第一步是要找出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中存在哪些亟需突破的“瓶颈”;对这些“瓶颈”,该怎么样做,才能快速提高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与应用的水平和规模?关于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中的“瓶颈”及其解决办法,陈斌认为: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近3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有不少研究人员对其应用能力理解不到位,未能就充分的发挥其特点进行研究,造成了重论文发表、轻实际应用;重提高预测精度的算法研究、轻检测的新方法减少误差研究的现象。一般的使用者对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理解不透彻,同时也不具备二次开发、二次应用的能力。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国内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暂时还不能广泛推广到生产实际中去。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能否应用到生产实际的关键是要有稳定、可靠的校正模型,模型建立的基础是针对特定的物料、特定的检测指标进行的。仪器生产企业要事先做好基础工作,才可能正真的保证用户购买仪器后立即用来生产实际,但是一般的仪器生产商并不能同时具备化学分析与化学计量学的能力。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广大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探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起到桥梁的作用,扎扎实实为仪器生产企业、广大的用户建立大量的、实用的校正模型,同时还需要出示模型的维护。

  仪器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决的,除了设计、每个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外,作为生产企业要有一定生产批量的保证,才能积累大量的生产经验,才能改进制造工艺,才能建立必须的工艺过程检验测试平台,最终达到提高仪器的品质的目的。因此,扩大近红外光谱的应用场景范围,提高国产仪器的市场占有率,就能大大的提升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仪器的品质,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反之,没有市场占有率,空谈国产仪器的质量是无意义的。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实用技术,只有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才是该技术的真正出路。要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必须要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帮助。目前,近红外光谱的国家标准非常少,该技术还停留在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体系中,很多情况下得出的检验测试的数据不被行业认可。因此,尽快出台相关国家标准,得到行业的认可,才能扩大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场景范围。在这方面,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大有可为,他们的工作对加快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国产化进程起着巨大的作用。

  虽然经过了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努力,但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许多时候还是靠经验或就事论事。如:在信息提取方面,如何评价某种光谱预处理效果的优劣?至今还没看到从理论上进行评价的公认方法,还是仅仅通过后续的建模效果(在某种建模方法下)的比较得出采用何种预处理方法较好的结论,显然这是一种“盲人摸象”的方法;在校正集样品和预测集样品划分上,怎样的划分方法,怎样的划分比例,怎样的数据范围?等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基本还是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

  类似的问题很多,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做仔细的工作,如果还是停留在“采用某种先进的仪器+某种光谱预处理方法+某种建模算法=解决某指标的检测”这样的试验报告的形式上,对提高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水平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陈斌认为,目前近红外光谱仪器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综合比较国外先进仪器,以下几个方面或许是近期国产近红外光谱器发展的趋势:(1)傅立叶变换型依然是主流产品

  目前研究型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基本都属于傅立叶型,傅立叶变换硬件技术方面的要求高,我国至今不能独立开发生产该类仪器。国内的傅立叶变换近红外仪器市场占有率95%以上被国外进口品牌占有。

  傅里叶变换型仪器由于采取了激光定位,波长的稳定性高、光谱分辨率比较高、光通量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仪器之间的台间差,在光谱标准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便于校正模型在多台仪器之间转移,还可以在不同公司的仪器间转移。但是傅里叶变换型仪器的建模技术方面的要求高,价格相比来说较高;使用对象大多分布在在高校、研究所,以及有实力的行业(药监、烟草、出入境、石油、军工等)。这类仪器的前期研发投入比较大,而且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其国产化需要有国家政策支持,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发展则要比较长时间。

  为了满足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各种需求,需要开发各式各样的实用仪器,绝对不可以采用“一机多用”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也使得仪器不能面面兼顾,往往使得仪器不能工作在最佳工作点。

  专用化——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仪器的性能,满足特定内容的检测。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只要检测几个参数,有时甚至只需要检测一个参数,研发专用仪器无论是使用成本、检测精度,还是稳定性和可靠性都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便携化——满足野外现场、突发事件的检测,这类仪器不但要考虑仪器的基本指标,还到考虑能耗问题,特别是光源的能耗,同时还需考虑累积上班时间、抗振动、工作环境等。

  为了降低仪器对使用者要求,为了使仪器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始终工作在最佳工作点上,从仪器方面来讲,就是使仪器本身聪明起来,能主动适应使用者和环境的变化,仪器的智能化是所有分析仪器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网络仪器的出现使分析仪器从有形变成了无形,对于实验室仪器已形成“固定场所使用的分析仪器+电脑+网络=网络仪器”的新概念;对于移动的、现场的便携仪器也应该形成“移动式分析仪器+移动控制平台+移动网络=移动云仪器”的新概念。我们更希望出现“光谱传感器+手机控制平台+移动网络=移动云光谱检测系统”这样的使用方便、简洁的新型仪器系统。网络仪器不但使得仪器的开发周期缩短,大大节约仪器的成本,也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和人才共享。可以说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分析仪器更需要网络技术,更需要云服务系统;近红外光谱分技术最需要网络仪器,最需要移动云光谱检测系统。

  近红外分析的特殊性(不是只学会使用仪器),要求使用者都学会化学计量学是不现实的,数据共享是充分的发挥近红外仪器性能的最好方案,可以能让一位精通数据处理和光谱分析的高手远程为异地一台或多台仪器的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地服务。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涉及到化学、数学、计算机应用、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光谱仪器和行业专业相关知识,所以这项技术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参与,希望我们大家能本着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共识,组成真正意义上的联合研究团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一同推动我国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才能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能个用于行业的近红外光谱仪器,推动该技术的实用化研究的进程。

  陈斌,男,江苏镇江人,1960年6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收获加工机械分会常务理事,第七、八届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学会、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理事,列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分析与应用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学习经历: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 镇江农机学院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 江苏工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96年9月至2001年6月 江苏理工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82年2月从镇江农机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从1986年来一直从事农产品品质的光学检测的新方法的研究,担任本科和研究生的农产品品质无损快速检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光电技术基础、光谱分析、分析仪器等课程,其中《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008年获国家精品课程荣誉,2004年获江苏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奖,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论文题目是《液态食品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工作以来从事过相关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项目1项,国家教委博士基金2项,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镇江市科技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3项。近5年发表第一作者的与之相类似的文章共计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18篇,主编国家“11.5”,“12.5”规划教材《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部,主编专著《食品与农产品快速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新技术》1部。拥有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者权登记1项。

  自1996年开始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与农产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先后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了谷物、调味品、植物油、饮料、纺织品等物料的主要品质指标,2006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专业方面技术网站《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与仪器协作网(》,10年来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水平在国内从事该技术探讨研究的同行中得到大家的认可,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全国第一、二、三、四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报告。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食品与农产品快速无损害地进行检测技术和智能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发,近5年来共指导研究生25余名,其中博士2名,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2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方向研究生6名。

  郭冬发力促国产质谱仪器发展——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所长郭冬发

  生物传感器技术将成为环境监视测定仪器发展新方向——访清华大学施汉昌教授与安恒公司总经理万众华

  国产近红外在饲料、石油石化、制药、油脂、军方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每个领域都有大牌专家做应用技术支撑,陆院士、罗国安、严衍禄、军方专家等在各自领域都做了开创性研究工作,推动领域的批量应用。您不了解可以去拜访人家,不要瞎说!!! 您做过食品、农产品,您可以聊聊您如何推动产业应用的?仪器学、产业化、质量控制等您是外行,别拍脑袋,层次太低错误连篇,免得人家笑话! 近红外学会有调研报告,您先上网学学吧!

  国产跟进口综合评比确实有差距,但也不像这位老师说的一无是处。毕竟光栅技术路线已经很成熟了。像UV和原吸的主流国产仪器性能及稳定性并不比国外差,傅里叶技术目前国内倒是还没吃透,这与基础工业水平制约有关。而所谓的物联网、微型化这些观点都是纸上谈兵瞎扯淡,跟神舟登月南极科考一样,除了骗点国家经费还有啥实际意义?近红外技术的定量特点决定了其应用模型的重要性,这方面国产厂家积累有限确实需要投机资源改进。

  无论是进口仪器还是国产仪器,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陈老师指出了目前国产仪器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如果相关厂商敢于正视缺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仪器改进上,也是广大近红外仪器用户的福音啊!

  看这文章写得、“专家”说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咋回事。 看来中国的高校科研真像新闻里说的,令人堪忧啊!O(∩_∩)O哈哈~~~~~

  陈教授厉害啊!国产仪器厂商多年呕心沥血,被陈专家这小嘴儿一张,顿时乌有。这枪手当得也太赤裸裸了。就是这种为进口品牌唱颂歌,当枪手的专家太多,国产新产品非常容易被进口品牌剿杀。

  作为中国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理事”“ 专家” 说出来的话全是国产近红外仪器的不足,实在是不应该啊!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请慎言。国产仪器虽然做的还不够,但一直在进步,没必要一巴掌拍死。如何明智的选择用户自己心里有数,进口仪器也不是一般用户用的起的。

  PHT株式会社社长KOU KIYOTOSHI先生谈全球芯片短缺对半导体供应链的影响

  国产仪器出海欧洲:一路见闻与策略建议——对话马普国际Labsun(莱比信)创始人孙树荣女士

  1122万!上海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和苏州市药品检验检测研究中心X粉末衍射仪等仪器设施采购项目

  1013万!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显微镜类仪器采购项目

  1502万!绍兴市人民医院镜湖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倒置荧光显微镜等设备采购项目

  创新引领 YOUNG帆起航——仪器信息网25周年 我们不一YOUNG!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10-56125794

联系人:左经理

手机:13391904938

邮箱:13391904938@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侯家庵胡同2号

扫码联系我们

产品中心

全国服务热线

010-56125794
华体育平台app下载|手机官网版权所有